懷疑論 (113 學年)

懷疑論 (113 學年)

本月點閱|5,566 次
授課日期|2025 年 2 月

懷疑論 (113 學年) Skepticism

苑舉正

學分數:3 學分

開課單位:哲學系

本課程共 11 講| 影片數量 11 教材數量 11 參考資料數量 0

課程概述

懷疑論在哲學的發展中,有其自身的意義。懷疑論的基本精神在於否定對於知識的認定,卻因為這個基本態度而發生其他與形上學、知識論以及倫理學相關的理念。在形上學上,懷疑論者基於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然結構的理由,不認為我們作為有限的存有能有知道任何事物真實的可能。在知識論中,懷疑論者總是能夠針對知識的證成提出迴拒,讓知識的證成成為一件,如果不是不可能,至少是極為困難的工作。在倫理學的情況中,懷疑論所能夠發揮最主要的功能,就是在否定真理認知下,對於一切確信擁有真理而做出的判斷,提出不一樣價值的想法。因此,就哲學最重要的三大領域而言,懷疑論自古開始,就扮演了顛覆知識的角色,目的卻不是否認一切,而自娛強調知識的追求可以說是一件永無止境的過程。

因為這個緣故,所以哲學史在討論懷疑論的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。從蘇格拉底與詭辯學者之間的爭執,就可以看得出來,懷疑論一直以不同的名稱,展示懷疑論在哲學發展中所扮演的必要價值。這個發展,在各個時代以不同的面貌出現。在希臘化哲學的時代中,懷疑論正是以這個名稱代表了皮勒主義 (Pyrrhonism) 的思想,並且可以進一步區分為以愛那西德摩斯 (Aenesidemus) 為主的理論懷疑主義與以薩克斯尹裴多克拉斯 (Sextus Empiricus) 為主的實踐懷疑主義。在中世紀,又有蒙恬 (Montaigne) 可以做懷疑論的代表。在現代世界的哲學發展中,懷疑論成為科學方法,其中最為重要的代表是笛卡兒 (R. Descartes) 與休謨 (D. Hume)。我們最後從費耶阿本 (P. Feyerabend) 的相對主義觀點,檢視懷疑論以及其在倫理學中的價值。

課程目標

本課程的目標,在於從歷史的角度,檢視懷疑論在哲學發展中所顯現的價值。這個目標因而顯示本課程之著重處在有關倫理方面。從歷史理解懷疑論的價值,首先在於知道知識的限制,其次在於釐清知識的本質。有了這兩方面的理解後,學生能夠從否定知識的困惑中,體會哲學的真實意義不在於肯定知識的內容,而在於否定知識的傲慢。

課程要求

本課程將要求所有修課的同學,針對六大主題所指定之內容,預先閱讀。

參考書目

苑舉正,2015。求真: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。臺北:究竟。

評量方式

No. 項目 百分比  
1 期中考 35%  
2 期末考 35%  
3 作業 20% 共兩次,至少需要寫一次。寫兩次者以較高分為計。至於詳細規定,還請待日後出作業時公告。
4 課堂參與 10% 正課時會不定期點名三次,每次占分 2.5 %。餘下的 2.5 %,則關乎上正課或討論課時的參與度。
TOP